目前分類:人物誌 (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資料來源:中華日報

「老東西也能賦予新生命」,救國團左鎮鄉團委會諮詢委員卓玉(支邑)為推動月桃編傳統技藝,不但與多名同好成立工作室,更四處教授編織技巧。透過親子DIY活動,吸引父母和小朋友投入學習,也成為家人互動最佳媒介。

月桃編產品具實用性,如手提袋、杯墊、水果籃之類日用器皿,也能製作裝飾藝術品。卓玉(支邑)將所學月桃編織技巧再創新,並推廣至家庭,期盼此傳統手工藝能轉化成知識財,為地方文化產業打開一條活路。

卓玉(支邑)雖擔任幼教老師,但長期關注地方文化發展,得知外縣市鄉鎮大多有在地特色產業,因此苦思尋找最能代表左鎮鄉的產業文化。

左鎮山區盛產月桃樹,葉子常用來包粽子。卓玉(支邑)最初是參加社區營造活動才首次聽到,可使用月桃的莖梗從事手工編織,進而上網查詢資料,獲知台東原住民有這項專長。

jou809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資料來源:聯合新聞網

【聯合報╱記者吳淑玲/左鎮報導】

台南縣左鎮鄉發展月桃編織,從台東縣嫁過來的阿美族阿嬤林秋菊,國小就開始編月桃袋賺零用錢,沒想到30多年後,可以在異鄉推廣母親傳承給她的手藝,她和當地平埔族女兒買淑娥是月桃編織的種子老師。

58歲的林秋菊是台東縣阿美族人,少女時期從事男士理髮,30多年前與到東部當兵的先生認識,遠嫁到台南縣左鎮鄉;月桃編織是阿美族人世代相傳的手工藝,林秋菊也從母親傳承到手藝。

早年月桃編織品都是做為「農作物提袋」,以實用為主,在塑膠袋大量生產後,手工編織的月桃袋漸被淘汰;林秋菊嫁到左鎮鄉後,只編過一次小提袋自用。

jou809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資料來源:自由電子報  藝術文化

20081210.jpg  

記者楊美紅/左鎮報導

來自台東都蘭的林秋菊,成為南縣左鎮媳婦多年,從沒想過小時候學習的月桃編織手藝,如今能一展長才。透過左鎮國小教師卓玉支邑力邀,林秋菊教授左中社區婦女關於月桃編織包的技巧,也成了左鎮月桃編織的第一把交椅。

「我們有來自台東的月桃編織老師!」卓玉支邑每次介紹月桃產業時,都不忘強調來自都蘭的林秋菊。看著林秋菊一根根地處理月桃梗,將割下的梗捲成一圈圈固定曬乾,動作熟練專業。林秋菊說,花東鄉間常隨處可見月桃,農家婦女習慣將月桃曬乾再加以利用,在長期耳濡目染下,小學三年級時,班上每位同學就都會製作編織包,沒想到嫁到左鎮多年,轉眼到了做阿嬤的年紀,才開始教授月桃編織技巧,也開創人生第二春。

jou809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